問題奶粉事件發生后,管道行業的老大難問題———質量問題再次成為管道行業熱議的話題,有人甚至將本報此前刊登的一篇《管道行業進入質量災害高危期》的文章,換以《誰是管材行業中的“三鹿”?》的標題后在網上發布,以引起更多人對管材行業這一問題的關注。對此,不少業內人士認為,相關三依中文網管理部門只有吸取問題奶粉事件的教訓,協調質監、工商和建設等系統的相關職能部門,形成監督檢查管材產品質量的長效機制,才能在現有的市場條件下解決管道行業的質量“頑疾”。
管材版“三聚氰胺”混跡管道行業
問題奶粉事件的發生,使人們感到無限痛心的同時,清楚地看到了奶制品行業產品質量監管系統的漏洞,而熟悉管道行業的人知道:在管道行業,這種漏洞同樣存在。
在問題奶粉事件中,部分奶農在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的行為令人發指,而在管道行業內,類似行為早已是一個公開的秘密。本報曾經報導過,在管道行業,曾經最臭名昭著的制假行為便是個別企業在PVC管的原料中肆意添加碳酸鈣的行為。PVC管道加工企業尤其是PVC排水管道加工企業肆意添加碳酸鈣的記錄不斷被打破:20份、30份、50份、60份,最近聽說,有企業已經“研制”出能添加80份碳酸鈣的生產工藝!而如今,PVC排水管道加工企業肆意添加碳酸鈣的這種行為,正因為另外一類塑料管道企業——PE管道企業在原料方面的“大手筆”而黯然失色。與PVC排水管道企業上述造假行為相比,PE管道企業的加工行為一直相對規范。這主要是因為PE管道產品的兩大主要應用領域——燃氣行業和供水行業對PE管道都是有承壓要求的,這種管道產品一旦出現質量事故,其后果要比沒有承壓要求的PVC排水管道因為質量事故所造成的后果嚴重得多——這從客觀上部分地打消了部分管道企業在PE管道原料中做手腳的念頭。但伴隨著前一段時間PE價格的一路走高,個別PE管道加工企業也開始在原料中添加雜物了。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個別企業居然將那些用來制作塑料瓶的原料添加到PE給水管原料中!事實上,在塑料管道行業內,在原料中做手腳的,還不僅僅是PVC排水管道加工企業和PE給水管道加工企業,部分PPR管道加工企業早在幾年前就開始在原料中移花接木,大做手腳。
令人遺憾的是,由于管道行業在產品質量監管方面存在的漏洞,使早己成為建材產品質量“重災區”的管道領域,幾乎年年“遭災”,而且讓人看不到災情減弱的勢頭。
單靠質監系統難醫管道業“頑疾”
塑料管道行業這種令人發指的造假行為不僅使大量不合格產品流向市場、流向建筑工地,從而給建筑工程質量帶來巨大安全隱患,而且干擾了塑料管道行業內正常的競爭秩序,不利于優秀管道企業發揮中流砥柱的作用進而推動整個塑料管道行業做精做強。年年如故的這種市場環境讓管道行業優秀企業不堪忍受,他們逐漸開始對負有監督管理管道產品質量責任的質監部門越來越不滿。尤其是部分獲得國家免檢認定的塑料管道企業不僅不珍惜“國家免檢”的榮譽,而且以“國家免檢”為擋箭牌,肆意降低質量標準,用劣質產品沖擊市場,這一丑陋現象更加劇了那些優秀企業不滿的程度。自2004年塑料管道行業內首批產品通過國家免檢認定之后,管道行業內接二連三地發生了“免檢產品”被檢不合格的事件。這些原本應該在行業中起到標桿作用的“免檢企業”的不良行為,使原本就非;靵y的市場秩序進一步惡化。不久前發生的問題奶粉事件,自然為優秀管道企業打開了一個發泄這種不滿的新突破口。不少企業直言:質監部門應該痛定思痛,像取消食品行業的免檢制度一樣,取消管道行業的免檢認定制度。
然而,更多的管道企業明白:將管道市場秩序混亂的責任完全歸罪于質監部門畢竟只是一種情緒化的宣泄。因為,即使取消了國家免檢制度,即使質監系統能在其職責范圍內堵住所有管道產品的質量監管漏洞,質監部門又怎能確保管道企業在流通領域和應用領域不做手腳呢?因此,劣質管材產品的泛濫,除質監系統應承擔相應責任之外,工商部門和應用領域的主管部門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事實上,在凈化管道市場環境、維護管道市場秩序的實踐中,不少企業都曾強烈地希望所在地的工商部門加大執法檢查的力度,但地方工商部門卻告訴這些企業:由于受經費和精力的限制,他們只能把有效的資源向涉及老百姓生命安全的食品和飲用品行業傾斜。這樣的回答顯然難以讓管材企業滿意。而且,工商部門對市場上流通的管材產品的查處,似乎也存在一些制度方面的缺陷。記者曾對某市連續三年公布的該市市場上被檢不合格管材產品的名單進行統計,結果發現有一些管道企業在一年內竟然連續兩次出現在“不合格”產品的名單中。而大量劣質產品進入應用領域,說明應用領域的主管部門同樣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因此,業內人士認為,凈化管材市場需要國家相關部門在吸取問題奶粉事件的基礎上,舉一反三,牽頭對生產、流通和應用領域相關管理部門進行協調,進而建立一套成熟而完善的監管機制。